在二十九团出击后,经过数十里的紧追,到了正午时分,总算追上了敌方的一六七旅。楚大明站在一座高坡之上,手握望远镜仔细观察,他发现敌军在溃逃的过程中人心惶惶,队伍混乱。因此,他迅速决定将部队分成三路进行攻击:他亲自带领三营紧跟敌人后方,吴效闵和副政委各自指挥一个营,对敌人进行包围。
这是一种非常机智的战术。三营在追击时,突遭敌军后方部队的猛烈进攻。敌人在山顶上架起超过三十挺轻重机枪,狂轰乱炸,形成了严密的火力网,而已经退入闻喜城的敌军也用榴弹炮和迫击炮进行无情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强行冲击,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伤亡。楚大明灵活应对,派遣一个连队前去牵制敌人,同时命令其他官兵迅速分散并隐蔽,以减少无谓的损失。
不久,吴效闵率领二营从敌人后方发起进攻,敌方的机枪阵地瞬间变得一片混乱。见到时机成熟,楚大明立即命号兵吹响冲锋号,全团士兵一起发起进攻,最终将敌一六七旅负责掩护的一个营彻底歼灭。
至此,四纵已经重创了胡军的一个旅,其余两个旅的三个营也被击败,敌我双方的伤亡数字达到六千三百余人,使胡宗南在短短三个月内打通同蒲路的原计划化为泡影。中央军委对此发出通报进行表扬,毛泽东亲自为军委起草电报,将闻夏战役视作“集中主力打敌一部,各个击破”的典范,要求将这一作战方法在全军进行推广。
展开剩余64%尽管如此,四纵的决策者们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周希汉在闻夏战役中的军事指挥扮演了核心角色,但他仍然谦虚地将初战告捷比作“整训后的第一堂考试,算是及格”。陈赓也认可此次战役的顺利进行,虽然证实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但他同样注意到了敌方的骄傲与麻痹正是我方掌握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
事实证明,敌方在遭受重大损失之后,开始迅速警觉。董钊将第一师的师长罗列派往前线指挥,同时各旅接到命令,开始收缩防线,进行整补,待稳住阵脚后再向北推进。即便继续推进,敌人也改为在白天缓慢并肩前进,黄昏前便集结宿营,构建防御工事,加强警戒。四纵尝试组织两次突击,但均因敌人早有准备而未能取得显著战果。
陈赓意识到继续纠缠将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决定班师返回曲翼地区进行休整。然而,有些干部对此仍心存不甘,陈赓对他们说:“够了,我们就这点兵力,去与国军拼消耗,那岂不是要赔了夫人又折兵?占一次便宜就足够了,赔本的事可不能做!”
在闻夏战役中,四纵获得了相当丰厚的战利品,三十四门火炮、百余挺轻重机枪、三千八百余支冲锋枪和卡宾枪,战后连“老烟枪”周希汉也乐滋滋地抽起了缴获的美国香烟。通过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部队的装备得到了全新的提升。同时,利用接下来的宝贵休整时间,纵队在战术总结、纪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兵员也得到了补充,每个旅的编制中增加了千余名新兵,这极大地激发了各部队的求战情绪,纷纷表示希望在未来的战斗中能担任主力。
闻夏战役(11)连载,剧终。
发布于:天津市鑫耀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